运输机是战略部署的核心单位之一,熟练掌握其操作技巧能显著提升战场机动性。运输机的主要功能包括快速投送步兵、轻型装备及补给物资,但需注意坦克类兵种无法装载。操作时需确保空军基地已建造运输机,选中待运输的陆军部队后点击进入空军基地,系统会自动适配可装载单位。装载容量方面,单次最多可运送10名士兵或1辆轻型坦克,而弹药等物资则需根据任务需求合理分配。运输过程中需时刻关注燃油储备和航线安全,避免因补给不足或敌军拦截导致任务失败。
运输机的战术价值体现在快速突袭和后勤支援两方面。空投士兵至敌方防线后方可破坏关键设施或占领战略要地,但需提前侦察确保着陆点安全。执行补给任务时,优先运输弹药和燃料至前线机场,以维持轰炸机等作战单位的持续打击能力。运输机本身不具备攻击能力,飞行高度和速度也有限制,因此必须规划避开敌方防空火力的航线。山地和水域地形无法空投,选择平坦区域作为降落点能减少意外风险。
运输机的操作细节直接影响任务成功率。装载士兵时建议混合不同兵种以适应多样化任务需求,例如搭配反坦克步兵应对装甲威胁。运输坦克需确保后货舱门完全展开,并在足够高度平稳飞行以防装备受损。执行任务前应通过地图工具标记路径点,利用暂停功能微调航线。若遭遇敌方战斗机拦截,可采取急降高度或迂回机动摆脱追踪,但需注意燃油消耗会因此加剧。任务完成后及时返回基地补充,避免滞留前线成为靶标。
远距离运输需采用舰队护航或分段补给策略。跨战区运输时,可先在中间基地建立补给点,通过多架运输机接力完成物资转运。与海军协同作战时,航母能为运输机提供中途加油点,但需计算好舰载机与运输机的调度时序。军团作战中可集中多架运输机实施饱和空投,但必须统一指挥防止航线冲突。特别运输机被击落后所有搭载单位都会损失,重要任务建议分批次运输以降低风险。
后期战场中运输机使用需更注重隐蔽性。夜间飞行能降低被目视发现的概率,但会小幅增加导航难度。利用云层掩护或伴随己方战斗机群飞行可提升生存率,但会牺牲部分载重量。执行高危任务时,可先派遣侦察机标记敌方防空阵地,再规划迂回航线。当运输机燃油不足时,可通过空投部分单位减轻重量来延长航程,但这种应急措施会削弱战术执行效果。始终保持1-2架备用运输机待命,以应对突发运输需求。